当前位置: 首页 > 时尚 > 正文

广东粤剧院—— “南国红豆”枝繁叶茂(艺近人和)

来源:人民日报 时间:2023-09-01 08:15:53

粤剧素有“南国红豆”之美誉。近年来,广东粤剧院坚持用艺术服务群众,创新打造“周末睇(粤语‘看’)大戏”“名家演出周”等品牌,持续推动粤剧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景区,让“南国红豆”更加枝繁叶茂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广东粤剧院坚持守正创新,聚焦“名人名城”,打造“一城一剧”。佛山三水的《三水女儿·红头巾》、东莞的《东江紫荆红》、深圳的《风起南粤》、茂名的《谯国夫人》、韶关的《张九龄》等,塑造的角色大多是与每个城市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。

演员们不仅下乡演出积极性很高,参与基层讲演推广也乐此不疲。剧院组织了讲师团,2019年前每年开展“进校园”活动200多场,达到1000多课时,涵盖了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。

夏日,广东佛山,由广东粤剧院二团带来的“文化进万家”折子戏表演,将新老戏迷吸引到300余年历史的祖庙万福台下。

午后,骄阳炙人,却丝毫没影响演员的卖力表演,更没冲淡台下观众的热情。一场急雨,演员在半遮顶的舞台上照常演;观众淡定拾起包囊,躲到两侧的边廊檐下继续看。不一会儿,云散雨稍歇,观众们又纷纷回位落座。

粤剧素有“南国红豆”之美誉。近年来,广东粤剧院坚持用艺术服务群众,创新打造“周末睇(粤语‘看’)大戏”“名家演出周”等品牌,持续推动粤剧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景区,让“南国红豆”更加枝繁叶茂。2023年至今,广东粤剧院已组织惠民演出超百场。粤剧艺术“花开”北京、杭州、上海等多个城市,备受瞩目。

“基层观众都很懂戏,对剧团剧目、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始终高度关注”

在茂名、湛江等粤西地区,粤剧深受当地人喜爱。一些村子邀请“春班”下乡的历史,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。

“要说我印象最深的演出,还得是今年的‘春班’重启,正好到了我的老家,为赶上这台大戏,我特意在村里多待了几天。”30岁出头的吴羽恒是茂名化州旺岭村人。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中,今年正月十二日晚在旺岭村所辖山宜村文化广场上演粤剧的情景,跃然眼前。

“做大戏啦!”锣鼓喧天,烟花绽放,离演出开场还有20分钟,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。山宜村约有400户人家、2500口人,而现场聚了上万人,多来自周边村镇,甚至是从相邻的高州、湛江等地专程赶来。

精湛的演技、跌宕起伏的情节,令许多村民演出结束后仍不舍离去。两位专程从广州赶来的“00后”年轻人,是粤剧演员、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的“铁杆戏迷”。两人跟随广东粤剧院的足迹来到粤西,连追了5场“春班”演出,对每一场戏都如痴如醉。

“春班”演出的一幕幕,令蒋文端深受触动。“基层观众都很懂戏,对剧团剧目、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始终高度关注。”她举例说,这次演出,她换了位新搭档,很快就被观众们注意到,开演前就有观众前来询问,追问新班底如何配合得更好。

剧院每个季度都会安排“名家演出周”,每次十几位国家一级演员一起到基层。即使是拥有30多年“春班”下乡经验的蒋文端,每次送戏下乡仍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“不光是高水平的演员、演出要‘沉下去’,剧目创作也要‘沉下去’。”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曾小敏说,广东粤剧院坚持守正创新,聚焦“名人名城”,打造“一城一剧”。佛山三水的《三水女儿·红头巾》、东莞的《东江紫荆红》、深圳的《风起南粤》、茂名的《谯国夫人》、韶关的《张九龄》等,塑造的角色大多是与每个城市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。

“支撑演员挨过辛苦的,是观众追捧的脚步、期待的目光”

祖庙是佛山知名的景点之一,悠久的历史、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和各种非遗文化展陈,每天吸引数十万游客,也成了佛山武术、南派醒狮及粤剧等文化技艺的重要展示地。近年来,广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,广东粤剧院承接起了派团定期前来演出的任务。

“这么专业的院团免费睇,还有我喜欢的演员,肯定要追过来啦!”坐在观众席最前面的少年阿容,聊起戏,带着一股老练。攀谈几句才知,他还是一名高中生。在他心中,粤剧很传统,也很时髦,“我从小看春晚,最喜欢的节目就是戏曲,十一二岁时,看到‘进校园’的粤剧团演出,更感觉语言相通、文化亲近,一听就懂,还能跟着哼唱几句,很快就成了戏迷。”

阿容口中“喜欢的演员”,是青年演员苏美琪。此时,她刚演完一出《投江》,回到后台,脱去厚重的行头,抓起一把扇子就扇个不停。“为让外来游客‘睇够’专业水准的粤剧表演,即便是这样的大热天,戏服也是一件都不能打折扣的。”苏美琪直言:“支撑演员挨过辛苦的,是观众追捧的脚步、期待的目光。”

观众席长条凳最后一排,坐着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女孩。她叫毛倩南,在广州工作了两年多,准备回北方另谋职业,走之前特地来看看戏。“粤剧真的很有韵味,我想让老家的同学亲友都感受一下。”说着,她举起手机录起视频。

“我们团以青年演员为主,我常跟大家讲,进景区演出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,其中不乏外国友人。我们的演出要给景区增色添彩,向大众用心推介粤剧、展示岭南文化。”广东粤剧院二团团长黄燕说。为了让观众短时间内了解演绎的故事和人物,剧团对剧目进行了适合户外演出的特别编排,将部分原本时长超过30分钟的戏,压缩成10多分钟的精华片段;戏台左右贴心地设置了电子显示屏,为听不懂粤语戏词的外地游客实时“滚动播报”……

“戏曲传承者要乐于拥抱新时代、善于拥抱新媒体”

“左手手心向上,右手手心向下。好,我们首先左手转一圈……”戏过三巡,广东粤剧院的年轻武生姚上潮走到观众席,只三两句,便有七八个小朋友主动参与。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,小朋友们一人一把双头花枪,有模有样地耍了起来。“这是我们武生最基本的把子功,没想到还挺受小观众欢迎!”

一场两小时的演出,互动环节有三四次,这已经成了剧团惠民演出的必备环节。“让家长、孩子在亲身参与中更深地感受粤剧的魅力,有助于提升观剧黏性。”黄燕说,这是从“粤剧进校园”的实践经验移植过来的。

进校园项目启动之初,效果并不好。大家坐在一起想办法,从自身经历、体会中去找答案。“我们小时候看了戏、看了电视,女孩们就套件大人的衬衫学着甩水袖,男孩们就照着样子舞枪弄棒。于是,我们在讲演中加了这些互动环节。一试,效果还挺好。”黄燕回忆。

如今,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不仅下乡演出积极性很高,参与基层讲演推广也乐此不疲。剧院组织了讲师团,2019年前每年开展“进校园”活动200多场,达到1000多课时,涵盖了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。

广东粤剧院还开展了“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”,推动粤剧艺术走得更远。从2021年3月深圳站首场演出以来,已走过近20个城市。每到一处,都吸引数千观众入场观看。

去年7月,曾小敏亮相短视频平台的直播节目《名角DOU来了》,现场演绎粤剧《白蛇传·情》《荔枝颂》等经典唱段,分享自己的戏曲人生及台前幕后的故事,一下吸引观众超过2200万人次。青年演员谭清怡、马友民、曾琪珊、李思思也参与了那场直播,演绎了粤剧《谯国夫人》等剧目选段。

近年来,广东粤剧院一直在探索粤剧更多的可能性。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于2021年上映,深受年轻人喜爱,实现了粤剧“破圈”。“戏曲传承者要乐于拥抱新时代、善于拥抱新媒体。”曾小敏说。2018年起,广东粤剧院号召每位演员甚至是幕后工作人员,只要有一己之长,都要争取开通短视频平台的账号,线上传播戏曲。

随着自媒体日益发达,演员每一次下基层、每一次线上直播、每一次进校园,都被镜头聚焦着、关注着。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深深感到:必须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,不断锤炼职业精神,提升职业素养,才能不辜负观众、不辜负这个时代。

关键词: